↑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韩浩月

①有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作家画像,有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毛姆、石黑一雄等等,还把其中两位的黑白照片打印了出来挂在电脑上方,这样码字的时候,时时会感觉到头顶上有人在注视,感觉不错。

②喜欢这些作家画像,是因为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统一标志:书卷气。福克纳有卷卷的小胡子,很帅气;海明威看上去很彪悍、勇武,但笑容与眼神里都藏有温柔;毛姆不像一些传记书里写的那样内向、阴柔,看上去深邃又安静……而这,都得益于他们身上的书卷气。我经常接触到一些读书人,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读书人该有的视野上的开阔与远大,内心里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个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

③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一个人要有点书卷气,脱离点庸俗气,举手投足间、一言一语间都要给人一看就是读书人的样子。《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诗:“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是曹雪芹写给金陵十二钗中妙玉的诗句,形容她的气质之优美如同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芳馨纯洁,才华之出众又宛如仙子一样聪慧敏捷,这就是一种书卷气。

④书卷气来自于孜孜不倦的读书,在幽幽书香的潜移默化之中,浊俗可以变得清雅,奢华可以变得淡泊;一个人的心境可以从狭小变得开阔,偏激变得平和。生命的美容靠读书。读书读到傻乎乎,没有朋友,没有生活,没有乐趣,读成“傻博士”,不在此列。

⑤书卷气并非只是读书就能带来的,而是以古观今,以文观己,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相结合,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经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了;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得浸淫十年以上?

⑥所以,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人格、技能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修行也有关系。谁敢说在当下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数名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也便干脆不要了。至于近年来,奇葩字画秀,什么书法“鼻”祖,“丑书大师”“乱书”“吼书”,一个比一个狂野,出格,不忍直视。

⑦在互联网、电子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阅读,一样能“藏书在架,会心阅览,行有度,止有法,久之,气质生也”。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中了招也不例外。

⑧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而悲伤的事情啊。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作者从收集作家画像说起,有何目的?

2.第③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认为读书人“书卷气”丢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以下资料中的奥杜邦是否符合作者眼中的“书卷气”?结合文章内容,阐明你的观点,要求有理有据。

(资料链接)

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书”——《北美野鸟图谱》的作者奥杜邦,他一生爱鸟、画鸟,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森林中那些可爱的精灵,达尔文曾这样描述奥杜邦的形象:“(他)衣服粗糙简单,黝黑的头发在衣领边披散开来,他整个人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鸟类标本。”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