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动力生活的平民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近百姓的神。

在《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鬓 ”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起初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捧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称为“恶罐”。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

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所以送灶神的贡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粘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用这些又粘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嘴甜”而多说些好话,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王爷送行,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民间认为农历12月24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时,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祭灶神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再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各种祭祀之物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送走”灶神后,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下列对于“灶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他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B.古代百姓生产力低下,他们害怕饥饿,希望管民间饮食的灶神能让他们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所有他们供奉灶王爷。

C.传说中灶神最初是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因为火多为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而灶是最离不开火的了。

D.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出现。

B.魏晋以前灶神无姓名,有姓名的灶神是之后才出来的。隋朝记载中出现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灶神,清朝记载中也有名为“张子郭”的男灶神。

C.秦汉四个家庭保护神分别是指“灶神”“门神”“厕神”“井神”,而其中灶神起源很早,受供奉也早,在商朝就已经受供奉了。

D.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的原因是善行恶事都无法逃脱灶王神的明察,而且它还能到达玉帝处汇报。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的理解中,神仙是不能免俗的。可以从人们给灶神供奉又粘又甜的东西看出,希望神仙吃了甜食嘴会甜,喝供献的酒会少打小报告。

B.按民间的说法,如果送灶神时间是12月24日,那么他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含来回时间)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11天。

C.送灶神的时间只有12月24日,送灶神时要有祭灶神的仪式,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

D.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