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古代帝制体系与商业发展存在一直并存的现象,这提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商业发达实现的社会财富增殖,也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商业从交换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类社会一旦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关系就可能发生。交换关系常态化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从事该领域活动的人就可能成为商人。因而从逻辑上说,商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可能发生的现象,并不构成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的社会成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发生了商业。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似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谓“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尚待澄清,但商业在该时代肯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门类。结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大致情况,和对外部贸易的迹象看,绝不能排除商业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基于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商业、货币流通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肯定地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门类,商人已经被列为上层贵族以下“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不仅已经存在临淄之类较大规模的都市市场,而且各政权体系之间的贸易已经经常化、规模化,多种货币流通,并出现了陶朱公、玄高、吕不韦、巴寡妇清之类并不归属于官营资本系统的大商人。在帝制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尽管农本原则不断被统治者强调,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这其实意味着,大规模的农业文明系统内部一定有商业。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由中,应该包括商业贸易发展对更大市场体系诉求的因素。因而,秦统一之后,立即推行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之类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实现大空间国家控制。但此类举措,在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同时,改善了全国交通系统,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帝制体系既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也需要商业实现懋迁有无,乃至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需要商业来润滑文化的整体性。这种结构性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为保持割据或半割据利益而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所以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经济政策,总是难以持久。帝制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权力。权力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会带动城市形成。帝制时代的城镇,虽然常与行政设治、军事驻扎有关,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业兴起。所以帝制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都市的繁荣。都市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乡村,也必须依赖市场,呈现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抵至帝制时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远近贸易推动而至繁荣的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这也就表明了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长期共生,所以商业发达会使社会财富增殖;商业能润滑文化的整体性,帝制体系也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

B. 商业的出现源于交换关系的发生,当交换关系成为常态化,就可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

C. 古典文明形成之前中国就有了商业,商业于农业务出现且不会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商业发达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D. 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工商食官”的现象说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但官府控制之外仍有民间商业与商人的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部分,提出了商业发展与帝制体系之间能够实现长期共生这一看法。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商业、商人产生的基础,也论述了春秋战国时代商业、商人的地位等情况。

C. 文章第三段提到帝制体系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彰显了权力集中有利于促进城市繁荣。

D. 文章不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制变为帝制、的根本原因,还论述了王制变为帝制后期取得的种种成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制体系在集中行使权力的同时,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而商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帝制。

B. 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政策难以持久,是由于帝制与商业贸易间相互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

C. 人口聚集一般会带动城市的形成与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与乡村,于是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

D. 帝制时代后期,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且繁荣昌盛,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可见,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