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肇始于中唐,依据是中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迁徙大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写自身的人生境遇。

从诗歌来看,赏月诗描述的场景多在塞外或异乡,或独酌或与两三同僚、知己赏月,除了对月夜景色的临摹、由明月普照而生发出的旅愁闺怨,还有月宫中的兔、姮娥等引起对月宫仙境的遐想。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是比较清冷的,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与个体在时代的命运,赏月诗更是文人们经验世界的心灵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独和寂寞的文人们寄托情怀苦闷的情感对象物,而月宫的美好传说,飘渺的仙境,长生的象征,又象征着文人的“诗意”审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圆满”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开放而气象万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但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为特殊时间节点下的文人们安顿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认同空间。

宋代,中秋习俗已经广泛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成,传统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显,“闲”与“适”,对宋人来说既是艺术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间,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东京梦华录》就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市民中秋之夜赏月的热闹情景。从皇宫贵族到普通市民,通宵达旦,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欢之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较之前的传统儒家“养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谨、简朴、紊朴的民风发生了转变,特别是“重利趋商”启动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有的、久遭禁锢的享乐欲望。这样恣意寻乐之风不独为富贵之家所独享,中秋节日赏月的全民狂欢,“秋月”成为民众在一年辛苦劳作后,通过消费,庆祝丰收宣泄的正规渠道,形成了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认同空间。

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茅出现,一种新的道德价值思维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从“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中,中秋的节俗就更加世俗化,由注重公共活动逐渐收拢到注重家庭内部的成员交流。表现出澄净清幽的天上圆月,围合宁静的院落,亲密和洽的亲人,三者在这一刻达到混融合一,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节日表现的公共性与家庭性这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使得“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摘编自张海岚《中秋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肇始于中唐,它的具体内涵是动态发展的,每个朝代的社会需求决定着节日的具体内容。

B.唐代文人赏月玩月诗歌的出现,与诗人人生境遇、个体命运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C.宋代中秋节赏月与唐代大不一样,它不仅是文人的感发,更是全民参与的一场狂欢。

D.借月圆自然现象表达对人世亲人团圆的追求,成为明清之后中秋节日的主题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详细阐述中秋节内涵自唐至清发展演化的过程。

B.文章以唐代文人为例,论述了中秋是他们安顿精神和寄托理想的物象认同之所。

C.第四段着重分析了宋代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中秋成为全体民众狂欢节日的过程。

D.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时中秋节逐渐演化为人们贵人伦、重亲情的情感认同空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文化内涵的演变紧随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秋节较之其他节日表现更为明显。

B.宋代中秋节热闹、狂欢与经济繁荣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是节日演化的第一因素。

C.明清之后中秋节重视家人的团圆,说明人们回归私人空间而不再看重公共空间。

D.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比较清冷,它是文人经验世界的心灵化。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