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不屑于听故事了。借助大众传媒,各色各样的新闻将故事遣回故事的家乡。人们不再对传统民间故事津津乐道了。民间口头文学为集体演述,民间口头传统通过参加者共同发出的声音,成为一条口耳相传的流动的传播链。口头传统在“声音”中获得生命。随着私人生活空间的出现,书写语言和书写活动变成“私语”,开始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如今的我们都热衷于个人的独创,养成了具有独白性质的思维习惯。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个人化写作的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演述原本就有的口头文学不再为我们所能。

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演述已不再是为了延续祖先的记忆或是传承口头传统,而是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对异域说唱方式的体验欲望,游客总是在追寻天然的、本土的民间说唱和演述。民间文学演述的场景已不再是一个村落、一个寨中熟人的聚集,而是还有游客的参与。民间文学便成为向游客们兜售经过包装、并且易于吸引消费的展示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的直接支配之下,演述了什么便显得无足轻重。因为为了适应游客的口味,演述的内容被大肆加工甚至篡改,已远离了原本状态。民间文学本身拥有的固有品质只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中。

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大多以“保护”为重,保护是活态的,即努力使民间文学遗产维持于生活状态,以口头演说及相关民俗活动为基本生存表征。但从传统民间文学的实际境遇看,一味强调“保护”似乎违拗了现实。民间文学传承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非来自于“保护”,反而是“保存”。“保存”就是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化的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呈现出来,属于一种转化型的记录和记忆。尽管民间文学记录文本属于纯文学的范畴,但其毕竟来源于民间的社会生活,本身的特质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为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努力保存其应有的口传经验和集体经验,这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光明日报》2018年09月0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文学是集体演述,需要参加者共同发声而传播,在“声音”中获得生命力。

B.如今人们热衷独创,不再去重复传统故事,丧失了在公共场合集体演述的能力。

C.民间文学虽还被演述,但表演目的和内容都已发生变化,固有品质未能显现。

D.受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影响,人们演述民间文学重在满足游客体验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根脉的高度,论证了抢救整理民间文学的迫切性。

B.文章开头以“牛郎织女”等优美的故事的失传切入话题,引发读者的高度关切。

C.第二、三段分别从逐渐失传和演述变质两个角度,剖析民间口头文学的困境。

D.文章先剖析民间文学的现实困境,最后指出传承的方法,并揭示了传承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口头故事有文字记录下来而流传,而那些没记录下来的口头故事都失传了。

B.个人化写作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人们已经创造不出口头文学了。

C.对待民间文学遗产不应努力使其维持于生活状态来“保护”,而应当“保存”。

D.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记录下来,是民间文学传承的主要成果。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