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居与园林

陈从周

我国广大农村历来都讲究绿化与布局,居住部分与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工与天然相配合的村居环境

我国平原地带的村落,大都建筑在河边或路旁,大都有树木环统,尤其注意西北方向植树,用以防风挡烈日。住宅之旁亦有同样措施。宅前必留出一块广场,以作晒农作物之用。广场之前又植树一行,自划成区,宅北植高树(江南则栽竹),既蔽阴又迎风,宅外的通道,芳树垂荫,春柳拂水,是极妙的画图,利用常绿矮树作为绿篱,绕屋代墙,池塘港湾植以芦苇,或布菱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造园.园林花木虽然以姿态为主,与大自然有别,却与农村村居为近,以“柳荫路曲”“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命题的风景画,未尝不是从农村绿化中得到启发的。

古代园林中的桥常用一面阑干,很多人不解,此实仿自农村,农民要挑担过桥,如果桥两面用阑干,妨碍担行,如牵牛过桥,更感难行,因此农村之桥,无阑干则可,有阑亦多一面。后之造园者未明此理,即小桥亦两面阑干,宛若夹弄,这未免“数典忘祖”了。至于小流架板桥,清溪点步石,稍阔之河,曲桥几折,皆委婉多姿,尤其是在山映斜阳、渔舟唱晚之际,人行桥上,极为动人。水边之亭,缀以小径,其西北必植高树,作蔽阴之用,高低掩映,倒影参差。至于曲岸回沙,野塘小坡,别具野趣,更为造园家蓝本所自苏州拙政园原多逸趣,今则尽砌石岸,顿异前观、今更有以“马赛克”贴池间者,无异游泳池了。

农村建筑妙在地形有高低,景物有疏密,建筑有层次,树木有远近,色彩有深浅,黑白有对比(江南粉墙黑瓦)等,千万村居无一处相雷同。这些景物中有建筑,有了建筑必有生活,有生活必有人,人与景联系起来,所谓情景交融,我国古代园林,大部分的摹拟自农村景物,而又不是纯仿自然,所以建筑物占主要地位,造园工人又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体会,便形成可坐可留、可游可看、可听可想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它紧紧地与人结合了起来。

农村多幽竹嘉林,呜禽自得,春江水暖,鹅鸭成群,来往自若。在园林中建造“来禽馆”,亦寓此意。可惜今日在设计园林时,多教让禽鸟饱受铁窗之苦,这不免有些粗暴吧!

(选自陈从周《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平原地区的农村多在村落、广场、住宅等的西北方向植高树或栽竹,用以蔽阴、防风。

B.历代造园家为追求园林中小桥的外观优美,在桥两面布设阑干,结果给游人行走带来不便。

C.我国古代的造园工人多来自农村,能结合自己对村居生活的体验,建造出极具特色的园林。

D.虽然在园林中建造“来禽馆”的创意很好,但因园林设计者对此缺少深入理解而未能实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平原地区的村落大都建筑在河边或路旁,有着便于日常生产、生活和出行等种种考虑。

B.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既是造园家园林设计时的蓝本,也是中国园林别具一格的根本所在。

C.今人改造后的苏州拙政园少了自然的逸趣多了人为的痕迹,降低了其作为园林的观赏价值。

D.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不能一味地摹拟自然,要注意其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园林从村居中得到的启发。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