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清之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①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帅龚茂良以清之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改太常寺主簿。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bì)诸火清之皆谕止之。差权发遣②常州,改衡州。先是,郡装饰厨传③以事常平、刑狱二地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清之叹曰:“此何时也?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周必大来视疾,谓曰:“子澄其澄虑。”清之气息已微,云:“无虑可澄。”遂卒。

(《宋史·刘清之传》有删改)

(注)①常平: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B.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C.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D.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大侵”是指先侵占后经略,指国土兼并。后由土地推及财产、人口,在国土兼并的含义之外,又附带了掠夺、奴役的含义。

B.“丁内艰”是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公帑”是指公共财产,即国家、政府、公家之财产。

D.“光宗”是用做皇帝和君主的庙号,是光复之主的庙号。开国君主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刘清之不讨好上级,体恤百姓。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他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废止了这种做法。

D.刘清之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生病时仍关心国事,他的学生前来探望病情,他仍讲论不息,仍为天下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