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巢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象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象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象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1.下列对文中“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中的“似乎”是作者对一些昆虫过着两种生活的肯定。

B. 句中的“似乎”是作者对一些昆虫过着两种生活的犹豫。

C. “两种生活”是指昆虫的个体生活和有思想的群居生活:

D. 这句话回答了最让我们不安的原因是昆虫过着两种生活。

2.下列不属于生物智慧表现的一项是

A. 蚂蚁聚焦在一起,搬运巨大的物体。 B. 蚂蚁分散开去,寻找合适建筑材料。

C. 蚂蚁将小粒叠放,造成对称的拱券。 D. 黑乌鸦聚在蚁丘,数量覆盖着地皮。

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B. 不管怎么说,一只蚂蚁的头脑就那么几个神经元,是没有什么思想和智慧的。

C. 文章表达了一个观点: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

D. 作者较多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表现手法,幽默风趣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