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 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 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 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 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 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 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 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 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