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地名即史上实有、史籍中常见的地名。这类地名,属于古诗中最基础的写实层面,其作用是交代诗歌的写作场地,说明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进入文学作品以后,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其文学化往往遵循三条基本路径:一是不全用实名而稍加改造,但仍以地名为中心词,如称某驿为孤驿,某馆为孤馆。这么做舍弃个别,突出一般,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二是改用代称,不用实名。如称越州为会稽,称镇江为京口之类。这种情况,稍具史地常识的都知道,没有的看看注释立即明白,无需特别说明。三是地名前加形容词,这个也容易理解。这里只谈第一种情况。不妨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在这些诗词中,历史地名的文学化表现突出。一般做法是诗题中使用历史地名,而到诗中则改为文学化表达,进行局部改造。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标题载明此诗作于石头驿,诗句却说它是座旅馆,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标题是交代地名的,必须如实道来,读者才能明白地理方位。正文以抒写羁思为主,讲求抒情含蓄,忌讳言事直露,故做这种处理,以与所写之情合拍。又如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也是诗题中标出驿名,而诗中则径称旅馆。我们知道,古代驿站都是官营的,旅馆则是私营的。

为何称官驿为旅馆?这里就有个语体色彩和使用规范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而诗题也是交代写作背景的,担负着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而作品中则不必如此,因为诗题既已如实道来,诗句中就须换一套写法。这么做,一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二则文学作品中如果事事处处如实照搬,那也就混淆了历史地名和文学地名的界限。而且,具有实感的词语过多,也妨碍读者的审美接受。诗者抒情之物,写景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审美出发,诗词地名往往化实为虚,转直为曲,意内言外。前面所举唐人馆驿诗便有这样的特点,普通的地名也经过了有意的渲染,被文学化,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历史地名入诗以后,由于有意略去了具体地点的特质,只保留表明事物性质类别的关键词,这样,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被淡化,而情感则被强化。所以,多数偏于抒情的篇章,地理因素都被淡化。这样,它就由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实名变成作品中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不同的读者都可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比如李白《送友人》,诗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原来都是生活中的实名,各有地理要素,但其中具体的地名信息都被诗人有意略去,只保留具有形象性的部分。这么做,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和友人的情谊,并且,意象化的地名在诗中还和下面的浮云、游子互为映衬,形象性和感人度更强。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地名被文学化后既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场地,又说明了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

B. 诗歌创作中诗歌题目用历史地名;而为了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诗歌正文往往会用文学地名。

C. “孤驿”“孤馆”等词是诗人舍弃一般,突出个别,对历史地名进行改造而得到的意象。

D. 文学作品中有实感的词过多会妨碍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对历史地名进行改造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述历史地名文学化的三条基本路径时,重点阐述了第一条路径。

B. 文章采用逻辑顺序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历史地名文学化的基本路径和意义。

C. 文章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地名文学化的最突出的表现。

D. 文章选用了三首唐诗进行分析,或详或略或印证,由浅入深,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都会被文学化,成为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和读者产生共鸣。

B. 文学地名可以使读者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

C. 诗者从审美出发,通过对历史地名的虚化使其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

D. 《送友人》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四词的地理因素被淡化,更利于表现作者和友人的情谊。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