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宗本,善骑射,隶契丹帅赵延寿麾下,尝以事说延寿,不能用。及延寿被执,举族南奔。汉祖得之,擢拜随州刺史,署遵诲随州牙校。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二年,讨秦、凤,大将韩通又表遵诲自随。与贼战于唐仓,先登陷阵,擒蜀招讨使王鸾以献,克秦、凤二州。师还,录其前后功,补东西班押班,又迁骁武指挥使。大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尝凭藉父势侮太祖,大祖每避之。及太祖即位,改元建隆。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因谕之曰:“卿尚记往日紫云及化龙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大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悉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乾德六年,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使。遵诲既至,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封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太宗即位,兼领灵州路巡检。遵诲不知书,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命中,武艺皆绝人。尝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即慰抚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大平兴国六年,卒,年五十六。帝轸悼久之,遣中使护葬,帽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董遵诲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B. 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C. 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D. 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契丹,中国古代一个非常强悍的游牧民族,曾经给中原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 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

C. 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乾德六年”指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第六年。

D. 中使,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皇帝派出使者护送董遵诲的棺柩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遵诲受人举荐,战功卓著。世宗北征时,他在大将高怀德的推荐下随行,出奇制胜,击败晋军:在大将韩通的推荐下跟随讨伐秦州、凤州,抓获王銮。

B. 董遵诲率遇明君,不计前嫌。他曾怠慢太祖,太祖即位后原谅了他:有人告他违法,太祖也不追究:他去世后,太祖沉痛悼念许久,并加等赠送助丧财物。

C. 董遵诲安抚各族,平定夷人。他做通远军使时,宴饮犒劳各族的酋长,晓谕朝廷的威德:夷人部落侵扰边境,他俘虏和杀死了很多人,缴获了几万羊马。

D. 董遵诲武艺超群,善于安抚。他武艺超绝于人,能拉硬弓射箭中的:他在处置归还抢劫物品且跪拜请罪的夏人时,没有治罪,自此疆界也就安定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

(2)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