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先取吴。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

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上悦之。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上喜曰:“卿可参大政。”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顿首力辞。上尝廷誉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罕睹其面。

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

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悲夫!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论道德!

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别矣,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所患志不立,汩外慕而损真心。汝其以贤为师哉!”

(取材于明·张瀚《松窗梦语·士人纪》)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表见:显扬

B. 若夫希世取容   取容:讨好取悦

C. 直谅不务文饰   直谅:宽恕

D. 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   驰骛:奔走趋赴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命世之豪杰乎   如其礼乐

B. 众以苏湖地饶   亦足以畅叙幽情

C. 因收中原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以是立功名且不可   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何足比其数也

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B. 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

C. 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

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D. 汩外慕而损真心

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

4.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 忠愤激发,百折不回

② 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

③ 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

A. ①刘基   ②方孝孺   ③宋濂

B. ①方孝孺   ②刘基   ③宋濂

C. ①方孝孺   ②宋濂   ③刘基

D. ①宋濂   ②方孝孺   ③刘基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②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

6.文中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相比,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简要说明。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