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骗的诺言

封季壬①

女居停②送了医生,便出去配药,托我照看正病着的孩子。

这时黄昏将逝,窗外星光雾影,引人深思。远看南岸,山峰隐没在雾海以外,人家灯火偶然一现,待定睛看时,却又隐约莫辨。我贪看这一忽儿的窗外夜景,若说山城景物有值得人喜欢的,也就莫过于眼前这一幅图画了。可不吗?任何一个晚上,无论晴雨,无论有无星光月色,你偶然走到一个路口,随便向哪一方向望去,你会惊望着雾影迷濛处的人家灯火,而误以为自己迷入了神话中的仙境。当你置身在仙境中的人家,极目四顾,眼底风物,不就是海市蜃楼的一现吗?

幻景可以骗得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所以许多人愿意在幻景中骗来片刻的安慰,明知被骗而甘于受骗,换来的安慰也就多么的可怜了。假如我是画家,我将永远保留眼前这一片景色在记忆中,不使落于纸上。事实上每一个居住在山城的人,谁都厌恶这一片望不见蓝天的土地。石坡爬弯了你的背脊,灰尘直射进你的肺里。如果最落雨天,你便成了一条掉进泥沼里去的狗似的,走过街,恨不得跳进水里淹死。可是,就在这时候,我却被幻景诱惑得忘了现实的存在。我贪望着远景,我甚至幻想起一些动人的神话故事来。

“A先生,我请你给我讲个故事……”

病了的孩子并未睡着,他的喊声驱散了我的幻想,我恋恋地离开窗口,像第一次走上讲堂的人,脑子里空茫得像一页白纸。

我似乎有许多的故事,可是待我一开口,思想像一团乱丝,任凭怎样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为了不愿使一个病了的孩子失望,故意从容地同他说些闲话,问他哪儿不舒服,问他要不要喝水,问他在学校上了些什么课。最后我点燃了一根烟,我也变成了个孩子似的近乎犯赖地要求他:

“等我抽完烟好不好?”

“好。”

孩子笑了,是那么一个充满了希望的笑。

一根烟抽完了,任何故事都想不起来。

不等他又一次请求,我便又走过去,我抓住一个神话的尾巴,十分吃力地苦思着。

可是这孩子才七岁,显然神话故事他还不能理解。一个七岁的孩子应该听些什么内容的故事才好呢?我忘了故事,我却思索这一个难解的问题。

“你又抽烟了?”

孩子不满地问我,我笑了笑。我不好意思说我还在想。

“你天天在写故事,你应该给我讲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像一个临考受窘的小学生,我连为自己辩解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轻轻溜到窗口,恨不得把整个身体跟我的眼睛投向窗外,投向幻影雾景中去。我希望我伸手可以攀摘到一颗星星,希望星星赐给我一分应变的聪明。

星星吝啬地目乏眨眼隐去了。一阵听不清的私语从对岸山头随风吹来。我遭受到难堪的讪笑。惶急中我又退到床前,我终于讷讷地揭开了话源:

一个小孩子用计打退了敌人……

多么枯燥无味的题目,不到三分钟就讲完了,孩子一再问着“后来呢?”可是,我再也编不出一个可以使孩子满足的故事了。

终于盼到女居停回来。为了骗孩子乖乖地吃药,女居停不等我同意便慷慨地答应了她的孩子“吃了药再给你讲个好听的故事”。

孩子和母亲同时望了望我,脸上都浮泛着一层压抑不住的微笑。

我无言地又点上了一根烟。

幸好孩子吃了药便睡着了,然而我却无法从他梦里驱走那个谎骗的诺言。

(选自小说集《废墟上的花朵》,有删改)

(注)①封季壬: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1936年开始发表小说,其创作主要集中在解放前。②居停:〈书〉寄居之处的主人,古代称“居停主人”,后简省为“居停”,在旧中国文人笔下经常出现,也就是现代口语里说的房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生病想听故事的“孩子”为主要人物,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但却隐寓着深刻主题的故事。

B. 女居停在文中开头和结尾共出现两次,出场不多,但作用明显,既有利于情节的发展,又深化了全文的思想主旨。

C. “我”面对久久不放弃“希望”的纯真的孩子,却只能用善良的敷衍和欺骗应对,折射出“我”的无奈和悲哀。

D. “第一次走上讲堂的人”与“临考受窘的小学生”两处比喻都写出“我”当时紧张的心理状态,语言富有形象性。

2.小说有几处情节体现了“谎骗的诺言”?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3.有人说,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作用不可低估,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