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三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以上据《中国儒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4)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其最突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这种主张在治学、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