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因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有明显体现,而小说则限于自身特点,并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关仝的《大岭晴云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但其在“无我之境”的表现上并未超过陶诗。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最终论证了五代和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宋元山水画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或偏好任何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主要是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往往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诗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所以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鼎足而立,各擅胜场。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