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最显著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此陈寅恪先生论述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区分.而非以血统论。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作某少数民族之人。即使后来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统治者也认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划分华夏和夷狄,他们认为,只要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如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

——摘编自彭杨智《浅论孔子“华夷之辨”的民族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传统的夷夏观虽然有别种族的意蕴,但其文化色彩更为凸现,“夷”、“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

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为其倏盛倏衰,环起以立国者,宜以中国为宗也,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狄,独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他还认为:“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在此基础上,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