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事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旧唐书》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旧唐书》

材料四  华洋义赈会是由在华外籍人士与上海部分著名绅士组成的慈善团体,……民国成立前后,各地灾情不断……1912年1月22日,华洋义赈会就赈灾问题向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递交了一份报告书,报告指出当时受灾的地区共有7各省,人口约270万元。……义赈会已为救灾募集到55543.73美元,与需求的总数相差甚远。孙中山看到报告后极为重视,尽力筹款予以支持。

——杨琪《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最能体现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就预防灾害而言,戴胄向唐太宗做出了怎样的建议?其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按角度回答)

(4)材料四反映的救济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孙中山看到报告后“极为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