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2分)注重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分)

材料三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并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5分)

材料四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概述材料四的思想核心。并分析材料四中思想观点所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材料五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4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