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国古代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老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插在井边,成语“井井有条”,就是来源于此。

 人们虽然自己乐于佩戴柳枝,还将它插在门楣之上,用以避邪。有的地方还用面和枣做成飞燕,再用柳枝串起来,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传说清明节这一天百鬼出没,人们一边要祭扫祖先的亡灵,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将他们阻挡在家门之外。柳,便成了人们避邪的武器,可以保护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清明的诗没有娇柔没有做作,提笔就是直抒胸臆,这也是其他节日的诗所不能比拟的。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即是是节气又是节日。草木回青,万物萌发,柳又是最早给人们报告春天消息的植物,所以,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根据上文,在文末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符合文意的比喻句。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