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木假山记

苏洵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②,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选自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注]①孽:嫩芽,②濆(fén):水边高地。③踞肆:踞,同“倨”,指神态高傲舒展。

1.第(1)段加点词“最幸者”“不幸者”分别指什么?

2.赏析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3)段作者认为木假山“可敬”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第(1)段作者说经历风雨侵蚀后未曾腐朽,又能逃脱被樵夫砍伐厄运的树木十分少见。

B. 第(2)段末尾感叹“其理似不偶然”,表达了作者对造成树木种种不幸的天命的反抗。

C. 第(3)段由家中所藏的木假山生发感慨,作者以木假山的山峰暗示自强自立的人格。

D. 全文由树的生长写到木假山的特征,转合自如,最后以三个感叹号收束,引人深思。

5.指出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概括全文主旨。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