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闾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 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扛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

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

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高三历史连线题极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