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2.9%。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五: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77.6%

59.7%

集体所有制经济

22.4%

34.6%

其它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析6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四可知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4)根据材料五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阐述其成因。

高三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