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是由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视觉形态。在本原经验贫乏而伪经验泛滥的现代社会,形象能帮助我们从非意愿记忆的深处打捞经验的碎片,把珍贵的经验以形象的方式还给我们。

我们不禁要问,视觉形象卓然不凡的特征是什么?本雅明的答案是:光韵(aura )。

在1931年《摄影小史》中,本雅明通过解读卡夫卡6 岁时的照片第一次使用了“光韵”概念。照片中的小男孩用神性的眼睛观看世界。在神性的凝视中,“世界周围笼罩着一种光韵,一种在看向它的目光看清它时给人以满足和踏实感的介质。这里,导致这种效果的技术安排又是显而易见的。相片上从最亮光到最暗阴影是绝对地层层递进的”。“光韵”在此处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它具有神性的来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Aura 由拉丁文演变而来,本意指神像头部或身体周围的光环。这里指世界在神性的朗照中分享了神的光辉。其次,伴随世界的世俗化,Aura 逐渐失去了神性的根源,在本雅明的经验哲学中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即光韵。在审美活动中,它是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气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平等的主体间视觉交流时产生的满足感与踏实感。最后,它与19 世纪晚期摄影术的特点和摄影的属性有关。由于低敏感度和长时间的曝光,照片产生层层递进的明暗效果,使照片中的形象闪烁着膝胧而神秘的质感。

从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种效果也与时空的距离有关,具有此时此地的独特性。若即若离的时空是视觉感知的前提。在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中,视觉形象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换言之,它只能观看,不能触摸。因为不可接近性是神性的象征,是对无法克服的距离的体验。

与技术复制时代的碎片化经验不同,“光韵”是鲜活的、有机的、整体的、富有生命力的。通过把形象嵌入记忆,这种经验能够在它唤来的气息中返回精神的岁月。在精神的岁月中,灵与肉、人与人、人与自然在此时此刻的视觉交流中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整合。当我们凝视自然时,自然宛若人的目光一样也在凝视我们。“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这是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是生命的气息在相互感应。可见,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光韵”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在目光上相互吸引、在情感与经验上相互交流的视觉共鸣状态。它可能是冥思的眼神、凝视的目光,或者纯真的一瞥。能否获得这种独特的经验是一种观看能力的问题,即,在一定距离之外感知审美形象的神秘性与独特性的能力。

1.下列关于“光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光韵”这一概念最初是摄影术语,由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首先使用,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视觉形象的特征。

B. “光韵”在照片上反映着从最亮光到最暗阴影的层进变化,让照片中的形象富有朦胧而又神秘的质感,给人以满足感和踏实感。

C. 美学概念当中的“光韵”最初具有神性的光辉,后来伴随世界的世俗化而失去了神性的根源,成为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之气。

D. “光韵”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审美者在若即若离的时空中通过形象获得独特的体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形象是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视觉形态,具有文化的意义,能够唤醒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经历。

B. “光韵”的产生与摄像者相关,也与观看者所处时空相关,时空改变、光韵效果也全改变。

C. 形象通过将碎片化的经验拼接成一个整体,使之富有生命力,来引导人们返回记忆世界。

D. 审美范畴的“光韵”是个体对形象的独特体验,它对观察者的观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 视觉形象只能被观看不能被触摸,能让人体验无法克服的距离感,这促成了光韵审美效果的产生。

B. 审美范畴的“光韵”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紧密关联并进行深度交流的产物.体现着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

C. 在视觉交流中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整合,主体间就可能达到刘勰所谓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状态。

D. 审美范畴的“光韵”是一种共鸣状态,它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冥思的眼神、凝视的目光,也可能是默然的挥手、笃定的点头。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