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长期以来,传统中国是专制国家这个说法作为不证自明的论断被大多数人接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在其文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中对“专制”说的产生、传播过程进行了考察,重新思考自近代以来流行中国的“专制”说。

材料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自秦代以来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中学教科书就已形成的“常识”。这个“常识”清末就开始在国内传播,初步形成于民国时期。1904-1906年分三册出版的夏曾佑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秦以后的很多问题,都使用了“专制”或“专制政体”的说法。此后,不少历史教科书都有类似的表述。新旧历史学家、社会史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间经历二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的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说是“公认”一点也不错。当时唯一持不同看法,且站出来唱反调的是钱穆,认为称中国传统政治为“专制”是“自鄙”,在他看来,中国的政权属于“信托政权”,后来还提出其他不同的说法,如“士人政府”,甚至“民主政体”等,不过,钱穆的说法一出,就遭到来自不同阵营的萧公权、胡绳的批驳。

“专制政体”(despotism)概念是西方政治学上一个对政体进行分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这个概念为近代中国推翻清朝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现在之所以要回过头去进行“知识考古”,挖一挖这个概念生产、传播的过程,是因为这个概念以及秦代以来是专制政体的论断已经成为学界研究不证自明的前提,也是广大国民评判历史的一把不言而喻的重要标尺。这是它带来的最大危害。

有一故事,略可见“专制说”的影响,也可说是危害。钱穆《师友杂忆》中回忆说: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在北大历史学系教书,想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系主任不同意,“大意谓中国秦以下政治,只是君主专制。今改民国,以前政治制度可勿再究”,钱穆反复争取,才获准开设。

发现其中问题多多,最关键的是当时接受这一论断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思考与研究,出于革命的需要,如获至宝,当作公理而接受下来的,而在西方这一说法的产生,也不是什么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到的结论。是先有结论,后找材料,论证的程序上存在问题。

(节选自腾讯网2016年5月30日《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国家吗》)

请回答:

分析了“专制”概念与论断的来龙去脉后,对此,你觉得我们应该秉承什么态度去看待“专制”这个论断?如何理解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专制”说是一种“自我东方化”。

高三历史连线题极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