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4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10分)

高一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