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直觉的产物。他说:“凝神关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志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就是“直觉”。

宗白华指出,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一个虚灵世界,“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在这个虚灵世界中,人们乃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选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既否定美是客观的,又否定美是主观的,是基于对美是实体化的否认。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存在于意象之中,这里的“意象”就是美和艺术本体。

C.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截然不同的意象世界。

D.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景”不能二分,没有本质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总观点,既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B. 第二段对于“情”“景”的分析是为了解释意象为什么能产生美感。

C. 文章引用朱光潜在《论美》和《论诗》的论述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美存在意象之中。

D. 文章引用宗白华的论述,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结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我们就能获得美。

B. 只有情景统一,互相融合做到“情不虚情,景不虚景”才能构成审美的意象。

C. 朱光潜认为凝神关照外物,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产生了直觉件,进而就催生了意象。

D. 宗白华认为在情景交融的虚灵世界中,人们才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审美意味。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