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法是治国之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材料二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1982年,彭真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所作的修宪报告中指出,提到宪法草案在讨论普遍认为“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基石: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十二铜表法》是如何体现了西塞罗“维护正义”的法治观的。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是宪法的局限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缓解矛盾的政治智慧。选择一种你认同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所说的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五四宪法”相比,在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上有什么重大发展?请说明“82宪法”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体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起怎样的作用?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