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此不仅倍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

——摘编自陈雪珍 刘焕明《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潮”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特征。(8分)

高二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