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四“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

——黄宗羲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王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是怎样适应大一统需要的?

(2)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阅读材料四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

高二历史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