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1.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有德行的人

B.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      优厚

C.洎金兵城下,始悔之              攻击

D.今宜举景德故事                  旧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通常也叫“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相反,应试落榜则称为“落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则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之说,其中状元即为会试所取第一名进士。

B.“反旆”,旆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飘带,泛指旗帜。旗帜是古时军队身份的标识,也是行军征战的指向标。“反旆”即掉转旗帜,指军队转变了行进的方向。文中的“反旆”意思是前来勤王的各路军队都调转旗帜回去了。

C.“东迁”,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即位,一年后迁都洛邑,始称东周。自此,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文中何栗引用周平王“东迁”的典故,借以劝诫皇帝不要听信唐恪迁都之议。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汉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事务,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顺从臣议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府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