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放鸭》,完成后面小题。

放鸭

莫言

①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②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⑤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⑥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⑦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⑧A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⑨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

⑩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淡人家。

⑪有一天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⑫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⑬“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⑭“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B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⑯“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⑰“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⑱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改动)

1.围绕放鸭姑娘,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湖上鸭子的密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地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B.第⑧段中“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一句隐含老壮伤疤被戳痛时内心极为痛苦的心情。

C.第⑾段中“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一句突出老壮虽然游过乡,但是陋习不改,仍然非常爱占小便宜。

D.第⒅段写李老壮赞美放鸭姑娘,却不知道她原来是自己未来的儿媳妇,别有一番趣味,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中A.B两个画线句都写了放鸭姑娘的“脸红”,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忽然,我想起来了,这个人是休伯特·勒罗。自从我上次见到他以来,他变多了!那还是七八年前,在斯特兰剧院,他刚被解聘,问我借了半克朗钱。他总是那么诱人,能借什么东西给他,似乎是件很荣幸的事。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他的魅力没使他在伦敦舞台上获得成功。他是个优秀的演员,平素稳重,但像许多与他同类的人一样,休伯特·勒罗(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名)很快就漂泊他乡,从我,从每个人的记忆中消失了。(比尔博姆《送行》)

本文中的第⑨段与链接材料在记叙顺序和表现手法上分别有什么相同点?请说出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