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曲折、坎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  中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对当时的中国有何影响?资产阶级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材料二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阅兵式。然而,有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回避:游行队伍中没有一只中国生产的枪,没有一辆中国生产的汽车、坦克,更不用说飞机了。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公斤)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2)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这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何意义?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4月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是什么时候?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实行了什么政策?(4)从材料四和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