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中西交流与互动,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714年,唐朝在广州正式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唐朝对外商采取积极的奖励政策,海外贸易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唐政府努力发展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促进了丝绸和瓷器作为出口外销商品的生产。唐朝的财政以盐茶为大宗,并不很重视市舶收入。

北宋政府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私人贸易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官府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宋朝制瓷业有了飞跃发展,瓷器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新论》《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海外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16世纪以来,许多欧洲传教士经海路来到中国,向欧洲传送回众多的信息:中国的制瓷工艺、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制度等。17世纪以后又传述了康熙的“圣王”形象。耶稣会传教士表扬中国的制度是符合柏拉图“理想国”理念的理性秩序。18世纪以后,当欧洲文明兴起的时候,“中国”两字的内涵发生了转变,从“理想国”一下变成了“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时代背景(从欧洲的角度)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印象

16世纪

①文艺复兴

民族国家兴起

中国的制瓷工艺、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制度等

17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启蒙运动在英国兴起

③

18世纪

④

⑤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从“理想国”变成“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

材料三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1874年李鸿章提出“内须变法”的主张。他认为:“洋人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阜(富足),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他充满信心地说:“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体现上述思想的实践活动。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