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是中国出口蚕丝的主要市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汇率变动,再加上欧洲战火蔓延,中国蚕丝出口量减少,因此与棉纺织业的繁荣成对照,中国机器缫丝业反而呈现萧条的趋向。1914年仅上海一地的56家丝厂中,停工歇业的达到30家之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经济逐步恢复,中国机器缫丝业也有较快的发展,例如上海地区的开工厂数从1922年的65家增至1929年的104家,无锡地区的开工厂数从1922年的19家增至1929年的46家。厂丝产量也逐渐增加,全国厂丝出口量则从1922年的8.9万担增加到1929年的13.3万担,因此有专家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机器缫丝行业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中国从1895年占世界主要生丝出口国输出量的65.74%下降到1930年的21.76%,同期日本所占份额却从34.26%上升至68.04%。对中国在世界市场上败于日本的原委,日本人有如下分析:日本生丝的激烈竞争;人造丝的压迫;金融补助的缺乏;交通运输的不便;生产方法的不良;研究机关的失职;制丝厂家的投机;小量生产成本高;产品不统一等等。中国人有如下见【解析】
无政府之善意保护与奖励;丝业之贪近利,只知多量生产,不知质之改善;世界之金融之中心被人控制,中国对外汇兑不能稳定;租厂制的流行,双方都只图短期利益,不注重设备的改进和技术的改良等等。

——均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编著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年中国机器缫丝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人与中国人对中国在国际生丝市场上败于日本原委分析见解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三历史连线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