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32年,12岁的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汪曾祺先后跟祖父聘请的张仲陶、韦子廉两位先生学《史记》和桐城派古文,获益匪浅。可以说,桐城派的古文风格影响了汪曾祺终身。

1935年夏,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取江阴南菁中学读高中。1937年暑假后,日本人攻占了江阴,江北也在危急之中。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庵赵庄避难。半年后,汪曾祺又在准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等校辗转借读。1939年8月,高中毕业的汪曾祺和他的同学一起历尽艰难赶到昆明,报考著名的西南联合走学。最终,汪曾祺顺利考入该校中国文学系。

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相当艰苦,但汪曾祺不以为意。这里荟集了当时国内教育界的精英,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许多人后来成长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权威。中文系的课分必修、选修两种,讲课的都是个性鲜明学有专长的名教授,如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等等,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潇洒不羁的风度令同学们终生难忘。

汪曾祺读大二时,选修了沈从文先生的写作课。沈从文讲课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汪曾祺却极感兴趣。他觉得自己与沈从文心有灵犀一点通,沈先生也从心眼里喜欢上这个聪颖过人的学生。渐渐地,他俩的关系变得非一般师生可比了。沈先生对于学生的习作不厌其烦地修改、评点,发现出色的就推荐到一些报刊发表。沈从文由于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作,辛劳过度,落下个流鼻血的病。细心的汪曾祺好几次亲眼见到沈先生带有鼻血的手稿,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西南联大四年的学习结束了,汪曾祺因体育、英语不及格,只好重读一年,履行补考手续。不料他们这届学生刚读了一个学期,就全部被政府征调为译员,随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去缅甸作战。当局规定,不服从征调者一律开除学籍。对此,生性散淡的汪曾祺作出了宁被开除学籍也不当译员的选择,最终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汪曾祺肄业后,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回家路断,谋职无望,一时艰辛备尝。1944年秋,汪曾祺好不容易到昆明北郊一所私立中学当了教员。他在这里结识了施松卿。施松卿是福建长乐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与汪曾祺同级,从西语系毕业后也到中国建设中学任教,成了汪曾祺的同事。两人互生爱意,相见恨晚。直到1946年7月,施松卿和注曾祺才结伴离开昆明。

施松卿回福建探亲谋职,汪曾祺一个人到了上海。这时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找工作实在太难。汪曾祺把自己的遭遇写信告诉了老师沈从文,沈先生立即从北京写信让李健吾帮忙。在李健吾的推荐下,汪曾祺来到上海私立致远中学任教,生活相对稳定起来。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作品集《邂逅集》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集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复仇》《老鲁》《艺术家》等8篇,反映出他创作初期艰苦探索的足迹。

1948年2月,施松卿从福建来到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不久,汪曾祺也离开上海去北平,沈从文帮他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谋了个馆员的差事。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汪曾祺与施松卿很快结婚,婚后汪曾祺报名参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团,随军南下。5月份,汪曾祺被留在武汉参与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夏,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分在市文联工作。那时,北京文联编着《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两个刊物,汪曾祺先到《北京文艺》,后到《说说唱唱》,都是做编辑。这一干就是5年。

这期间,汪曾祺的心情是愉快的。尤其令汪曾祺感到幸运的是,当时北京市文联主席是老舍先生。能在这样一位人民艺术家的领导下工作,学习他的道德文章,实在三生有幸。老舍先生平易近人,亲切随和,时有才华的青年人也是喜爱有加,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他预言:“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选自《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先后跟祖父聘请的张仲陶、韦于廉两位先生学《史记》和桐城派古文,所以汪曾祺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桐城派风格。

B. 老师沈从文带病写作以致血染手稿的精神,极大地震撼了汪曾祺的心灵。

C. 汪曾祺因体育、英语不及格,只好重读一年,履行补考手续,但因为拒绝为政府当译员而失去了学籍,所以最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D. 在昆明北郊一所私立中学当教员的两年生涯里,汪曾祺收获了与施松卿的爱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颠沛流离的生活,养成了汪曾祺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他后来宁愿不要毕业证,也不当政府的译员。

B. 沈从文从人格、文学、生活等方面对汪曾祺均有教益与帮助,这也是汪曾祺作出如此成就的一个原因。

C. 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找工作实在太难,汪曾祺只好在创作上作艰苦探索,以获得生存条件。

D. 老舍对汪曾祺做出高度评价,认为汪曾祺和林斤谰是北京最好的作家。

E. 解放后,汪曾祺参加了一系列文教工作和文学刊物编辑工作,遇到很多好老师、好领导,这进一步促进了他快速成长。

3.如果分别用“冬”与”春”概括本文内容,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