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公使问题上做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任命“道歉”使臣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被看中的人选是奕訴、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在去伦敦的日记《使西纪程》中,对途经十数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他在日记中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是石破天惊的创见。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他的思想更加激进。后来总理衙门将《使西纪程》刊行,但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而郭在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 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出使西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西纪程》被禁其流传的原因。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