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东、东亚、南亚、美洲、古希腊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一旦人类文明分散发展的局面被打破,那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就很难守着各自所熟悉的时间观念和规则长期维持交往。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时历法进行改革,创立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到19世纪末,格列高利历已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与历法和纪年方式的传播不同,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则是在19世纪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的时间标准,他们选择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全世界的本初子午线,从而为各国计算经度和时间确立了世界通用的标准。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方案,对象征皇权的年号纪年方式发起了挑战,并围绕着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论争。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主张与世界接轨,采用“孔子纪年”以“起人信仰之心”。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发表了《黄帝纪年说》一文,特别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知识分子提出了“耶稣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等纪年变革方案。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阳历,1912年元旦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这也为清末激烈的纪年论争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纪年”论争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全球时间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民初纪年论争的背景,并对这场论争加以简要评价。

高三历史连线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