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焉。

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举兵来伐,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焉      得:恰当、适合

B.然则忠臣国之也       与:结交

C.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徒:仅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B.①一举胜焉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当时京师举兵来伐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情得之     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4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3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