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关中饮食文化的形象符号——大老碗

①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关中人语言习惯中称这种大碗叫“大老碗”或“老碗”,除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一个“老”字尤其          

②“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生存环境的文化折射。关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一块开化甚早的地方,是早期黄河文明的见证。以农业文明创造了历史辉煌的我们的先祖——周人,最早将农耕文明的足印深深地留在了关中的沃土中。秦人崛起。秦人虽起初擅长驭马、征猎,但当历史将主宰天下的重任落到秦人先祖的肩头时,正是秦人最早使关中获得“天府之国”的历史盛名。农业的大丰收使秦人仓禀丰实,也使秦人有充足的粮草供养立马关中,虎视中原,以横扫-的虎狼大军,从而一统天下。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不但记述了-东移、西部衰落,而且自然环境的变化,古老灌溉设施的颓废与毁坏,此后干旱一直成为关中人生存大敌的现实也同样见之于历史。我们只去稍稍翻看一下近百年关中的地方志,因干旱而造成关中历史上生灵涂炭的景象真是触目惊心。所以,关中谣谚中关于“大碗”的记述,可以看作是对关中地域众生赖天生存方式的一种折射。它既表达了众生希望能有一只“大碗”的最基本的生的愿望,同时也述说着怕失去“大碗”的不安。

③“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自然人性的形象展示。从人类学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承认不同地域造成的生命基因的差异,使人类形成不同特质的生命群体。关中人群自有其与别地不同的特质。早期见著于史籍对关中人性的评价,多言其生命高大强悍,二千年后出土的秦兵马俑尤其以艺术及史料的形式,证明了秦人本来的形象,这便是棱角分明的力感。关中民间有古老的俗语,谓“能吃就能干”,换一种形式说那便是,能端得起大老碗吃饭的人必然会有一个好胃口、好体格。所以,“大老碗”现象也便成为对关中人群自然生命的自我肯定。这种手端“大老碗”进食的现象中,也同时可见关中人身上所继承并保持的原始的憨直、结实、耐力与大气。关中民间有将这种关中味十足的男子称“陕西愣娃”,一个“愣”字,其实包容了众多的东西,具有一种原始与朴素的意味,同时也具有现实真切的质感。从关中人手端的“大老碗”中所盛的食物来看,无论是“像裤带”的面食,无论是易存易放的“锅盔”,都显得单纯、实在、受用、耐饥。没有花里胡哨的附加品,没有繁琐的程序与讲究,所以也便少却了虚情假意与客套伪装。喜欢单纯与厚重、喜欢朴素与实在,这样一个简约的乡村生命哲学也同样被一个“大老碗”借饮食文化,演绎着,叙说着。

④“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人性独特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人类的审美心理是超越了世俗功利观念的感情本能渲泻方式,是生命底色的自然外化形态。关中人与生俱来的喜大不喜小的器物观,求粗不求细的器物形态观,重视原色轻视调色的色彩观,着重整体忽略细节的视觉方式,求朴素、单纯与简约的整体风格心理,这种种独特的审美方式、观念和心理,表现在对“大老碗”的诸多情愫中一一得以体现,由此构成了关中人群整体的地域审美风格和趣味。

⑤究其文化根源,一是来自自然。关中地属大西北,本已具有粗犷野性的地理地貌特征,加之气温四季反差大,风头高,使人显得感情外化、强烈。但关中又属黄土文化地带,水深土厚,与大西北其它地域所呈现的纯自然风俗文化又有区别,其审美心理尤其显得厚重而深沉。另外,古老的秦汉文化传统中崇尚简约、凝重与大美的风气也自然有形无形地传承并影响历代的民俗民风,这就使得关中的民俗风情中除本能地呈现自然天性之外,也时不时地潜藏并浸润一种浓浓的古文化的意味。“大老碗”饮食文化现象自然不能例外。

1.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短语。

2.读第③段,说说关中人“关中地域自然人性”有哪些表现?

3.第⑤段中“究其文化根源”中的“其”是指什么?请具体概括“其”根源。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提到近百年关电的地方志,是为了说明在历史上干旱是关中人生存之大敌。

B. 陕西愣娃是指能吃能干的憨直结实大气的陕西男子。

C. 裤带面和锅盔与大老碗的搭配,体现了一种追求单纯、实在和简约的乡村哲学。.

D. 关中具有粗犷野性的地貌特征,加之四季气瘟不均,风头高,使人感情外化而强烈。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