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萧条波及面这么宽,程度这么深,持续时间这么长……当每个国家都转而保护它自己的国家私利的时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被损害的命运。而这时,所有国家的私利也就随之受到损害。

1933年6月12日,由国联发起的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美、英、法等国能否合作,恢复金本位,稳定各国货币,国际汇率和降低关税,以阻止国际贸易的乱象。当美、英、法代表就要达成稳定汇率计划的谅解时,罗斯福致信会议导致了会议的失败。1934年2月,每个财政部宣布美元贬值,由每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降到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以保护本国工业和刺激出口。同时,美国政府还拒绝削减关税。

——摘编自王立新《踌躇的霸权》

材料二孤立主义者普遍相信,卷入国外的纷争,奉行对外干涉的国际主义路线,特别是卷入外部的战争还会使总统和行政部门获得无限的权力,从而破坏美国的宪政体制,威胁美国的公民自由。后来的历史证明,孤立主义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水门事件”所揭露的总统对权力的滥用和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在国会弹劾尼克松总统时,德克萨斯州女议员芭芭拉.乔丹表示:“总统指使他的助手作伪证……隐瞒偷偷摸摸的入侵行为,并企图与一位联邦法官妥协,而在公开场合又声明与刑事司法部门合作。如果总统企图颠覆法律,他就应当受到弹劾。”

——据王立新《踌躇的霸权》、教材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三国在经济上“转而保护它自己的国家私利”的主要表现。概述美国国会为了克服1933年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总统“企图颠覆宪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被弹劾体现了联邦宪法的哪一原则?

高二历史连线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