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摘编自赵畅《读书是一种“遇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 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 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D. 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 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 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 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 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平庸的书籍。

C. 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D. 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任。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