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 《励学篇》

(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材料二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予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具有哪些历史借鉴价值。

高一历史非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