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

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武官的散阶化使武官官号不再是武人的专属官职,越来越多的文人被授予武官官号。对于武人来说,武官的散阶化不仅使武官官号贬值,而且使得他们上升的机会变小。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较于武人来说更具有优势,更容易升迁。《晋书·甘卓传》中的甘卓被授予前锋都督、扬威将军,凭借军功被任命为豫章太守;《晋书·刘弘传》记载的牙门将皮初虽有军功,却不能被授予太守之职。两人皆有军功,而升迁待遇却大为不同,只因甘卓为文官系统,而皮初为武官系统。

总而言之,汉魏晋时期是文人社会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文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升迁流转也较为容易。武人的社会地位则相应地下降,常常遭到文人的排挤和抵制,仕进之途异常艰难。

(摘编自潘婷《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升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晋时期与文人对立的武人入仕升迁之路异常艰难,主要因为武人学识浅薄。

B. 汉魏晋以文人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使武人很难有入仕的资格,少有升迁的机会。

C. 东汉末至魏晋,武官的散阶化促使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与具体事务分离。

D. 东汉末至魏晋,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比其他文官系统的文人升迁流转更有优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汉魏晋选官制度作为立论前提,由此提出武人入仕升迁尤为艰难的观点。

B. 第二段具体阐述汉魏晋时期以文人为本的官僚制度,从而论证了武人仕进之难。

C. 文章第三段用两个事例作对比,旨在阐述武官散阶化使武人升迁之路更加艰难。

D.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仕进尤为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非常注重德行。

B. 魏晋士族以文化被授予官职,可见,如果武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就能够入仕升迁。

C.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如果甘卓为武官系统,即使有军功其升迁机会也会不大。

D. 汉魏晋文人和武人社会地位一升一降反差较大,将会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