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后为中台掾,有侍御史倚势贪财。御史发其赃,天璋主文牍,未及奏,顾为所谮,俱拘内廷。御史对食悲哽,天璋问故,御史曰:“吾老,唯一女,心怜之,闻吾系,不食数日矣,是以悲耳。”天璋曰:“死职,义也,奈何为儿女子泣耶?”御史惭谢。俄原免。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中书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尚书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见,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即以中书刑部印章付之。既视事,入觐,赐酒隆福宫,及锦衣三袭。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狱赖不冤。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以,盗为止息。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天历二年,复拜山南廉访使。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米价翔踊,乃下令勿损米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御史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至顺二年卒。谥正献。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原免                         见:出现

B.复河渠,河患遂                 弭:消除

C.悉磔以,盗为止息               徇:示众

D.必得请而后赈                   俟:等待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卜天璋“爱民”的一组是

① 天璋虑其生变              ② 田竟归民

③ 听民自实,事无苛扰        ④ 竟发藏以赈之

⑤ 舟车争集,米价顿减        ⑥ 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御史台,留用赈饥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天璋研读史书,懂得治国的方略。在处理饥民渡河南迁的问题上,主张顺其自然,总管张国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而没有激起民怨;任刑部郎中时,坚决反对让罪犯及其家属都穿戴青色衣帽,以便和良民区别开来的建议。

B.卜天璋为人正直,审理案件都能尽职尽责,没有出现冤案。皇帝认为他是清廉的好官,非常赏识、信任他。尚书省有大臣获罪,仁宗召卜天璋入朝,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他,同时在隆福宫赐酒款待他,并赐给他三套锦衣。

C.卜天璋为官一方,造福一方。任归德知府时,鼓励农耕,兴办学堂,修复河流渠道,平息盗贼之祸;任山南廉访使时,整治风化,整顿吏治,因而州郡秩序良好。

D.卜天璋很有经济管理的才干。任山南廉访使时,米价暴涨,他下令不要压低米价,听任百姓自由买卖,于是商人们车载船运,争着聚集到那里卖米,米价很快就降下来了。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发其赃,天璋主文牍,未及奏,顾为所谮,俱拘内廷。

译文:

(2)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译文:

参考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他自幼聪颖、悟性高,长大后具有正直的气质,研读书史,懂得治国成败的方略。至元年间,出任南京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数万饥民,聚集在黄河边打算向南迁徒,皇帝下诏让百姓返回原籍重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闹不肯返回。卜天璋担心百姓发生动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过黄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后任中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财物。一位御史揭发他贪污的罪行,当时卜天璋主管文书,还没来得及上奏,却被人诬陷,和御史一起都被拘押在内廷。御史对着饭食悲伤哽咽,卜天璋问他为何这样,御史说:“我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疼爱她,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因此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是(合乎)道义的,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他们就被赦免了。大德四年,卜天璋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个叫刘帅的人,凭借权势掠夺百姓的田产,官吏不敢决断,中书省派卜天璋去审问这事,后来刘帅屈服了,所夺的田地最终归还给百姓。尚书省设立后,卜天璋被提升为刑部郎中。正巧盗贼很多,当时有人建议让罪犯和他们的家属都穿戴青色的衣帽,和良民百姓区别开来。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塞满了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还值得效法吗?”丞相醒悟并制止这种做法。尚书省有大臣获罪,仁宗召卜天璋入朝,皇帝指着他说:“这就是不贪污受贿的卜天璋。”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上任后,他入朝晋见皇上,皇上在隆福宫赐酒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被皇上授令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啊,一定会查明实情。”天璋受命查证,案件没有冤屈。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知府。他鼓励农耕,兴办学堂,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的祸患于是消除。当时众多盗贼占据要道,商旅不通畅。卜天璋捉住一百多盗贼,全部处以磔刑来示众,盗贼祸患被平息。后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听凭百姓自行生产,毫不烦扰百姓,百姓非常高兴,境内(版籍:版图,疆域)清明太平。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他们,属官们(僚佐: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官吏)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如果等待上面批示后再赈灾,百姓将会饿死。事先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因此连累各位。”最终发放官府库存的粮食来赈济百姓,百姓因此而保全性命。天历二年,朝延又任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到任后,他整治风化,整顿吏治,州郡秩序良好。当时,粮价暴涨(翔踊:物价腾贵或暴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米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于是商人们车载船运,争着聚集到那里(卖米),米价很快就降下来了。又留下宪司(宋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设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其官署称“宪司”)罚没的赃款,不再运送到御史台,留下用来赈救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拦路(向御史)称颂他。至顺二年,卜天璋去世,谥号为“正献”。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