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近更夫

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的移动来确定时刻,阴雨天和晚上则只能用铜壶滴漏,以其滴下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

更夫,又有“更人”“值更人”等别称,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司时制度在先秦时期尚未完善,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所谓“鸡人”,最初是官营畜牧业里的养鸡人,他们深谙鸡群习性,最为擅长听辨鸡鸣规律而知晓时间,因此他们逐渐作为报时者活跃在宫廷生活中。随着司时制度的逐渐完善,民间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守夜并按更报时,于是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更夫。

更夫的主要职能是守夜报时。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每过一更,更夫便击柝报时,常用的念词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等,有的更夫还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念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夫还有了宣传教化、防火缉盗等职能。宣传教化的职能源于先秦祭祀中的驱邪活动。举行驱邪仪式时,人们手持类似柝的物什,向各个方位边敲边念祭词,认为这样可以将邪祟驱除。后来的司时制度里保留了驱邪仪式中“念祭词”的形式,即用唱歌报时,但歌唱的内容则注入了教化规劝的内涵,像“凡我甲户,钦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这样的句子。防火缉盗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能。中国古代有宵禁制度,普通民众在夜晚不能随便外出活动。更夫参与当时夜晚的巡逻活动,搜索捉拿可疑人员,提醒人们小心火烛。

更夫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三教九流”的划分中属于下九流的职业,甚至常被人们拿来取笑。比如民间歇后语“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是用来形容马虎的工作态度;俗语“落手打三更”原意是指更夫错将一更天报为三更天,后用来比喻做错事情……清人甫塘逸士在其《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有人看过《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本,结局是“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为了表现大家族倾覆没落的惨状,作者安排昔日的公子贾宝玉沦为更夫。由此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更夫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原文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更夫起源于先秦时的“鸡人”,他们的职责是守夜报时、防火缉盗等。

B. 因为古代没有计时的器物,因此设置更夫一职来报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C. 更夫报时念词常因在不同时段而有所不同,“小心火烛”是常用念词。

D. 更夫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了更夫的社会地位之卑微。

2.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成语“三更半夜”的“三更”指什么时候?为什么?

3.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更夫的社会地位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