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现代人读《诗经》,往往会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闻一多研究《诗经》,却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比如解释《诗经》与祭祀、舞蹈、种植、记事、隐语等的关系,就让人们尽可能回到《诗经》时代,去理解这些作品不可重复之美。这等于给文学史增加了一个“文学生活”的想象天地。。

但这种对“文学生活史”的研究,仍停留于比较零碎的、个案的操作,至今未见到有把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生活”系统写进文学史的著作,各种古今的文学史,绝大部分仍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即使介绍思潮流变,涉及时代背景,也未见得能自觉地展现“文学生活”。

不过,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出现的一种理论自觉。最近,山东大学几位学者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文学生活史”的讨论文章,提出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他们希望突破历来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作品和批评的“内循环”,嵌入一个新角度即“文学生活”“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设想,与此前温儒敏教授主持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有密切关联。温儒敏曾指出,迄今为止的各种文学史,绝大多数就是作家作品加上思潮流派的历史,很少能看出各个时期普通读者的阅读、“消费”以及反应等状况。“文学生活”研究关注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环节,这样的视野将使文学史研究打开新局面。

从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到“文学生活史”研究,是一个跃进,研究方法也要随之调整,“文学生活史”研究带有很强的文学社会学色彩,除了对不同的普通读者进行访谈以及菜些必要的调查问卷,更加重要的还是史料收集梳理研究,也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诸如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方法。“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把重点放到期刊、报纸、日记、传记的梳理,是必要的,难度也很大。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是新的学术生长点,现代文学可以朝这方面开拓,古代文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间。这个学术生长点带给我们一种期望:今后能有一种新样态文学史,即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一方面能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现代读者的历史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杨伟《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诗经》在它所处时代产生与流布情况的研究,闻一多为现代人读懂《诗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B. 从与祭祀、舞蹈、种植、记事、隐语等关系的角度解读《诗经》,闻一多把人们带回到了《诗经》时代。

C. 迄今为止的绝大部分文学史仍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而缺少对“文学生活”系统、自觉的描述。

D. “文学生活”研究是指从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对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开展的研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新增了“文学生活”的想象天地,而他之前的“文学生活史”研究还是比较零碎的、个案的。

B.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与温儒敏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紧密关联,它们都关注“文学生活”。

C.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除了需要进行调查访谈和史料收集梳理研究,或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跨学科的方法。

D. 文学生活史研究不仅对于现代文学有价值,对于古代文学也有价值,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生活”系统地写进文学史,这将使文学史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貌。

B. 温儒敏不赞同文学史只是作家作品加思潮流派的历史,他认为文学史还要反应阅读和消费等情况。

C. 鲁迅作品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为中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情况,属于“文学生活史”研究的内容。

D. 在文学史中加入“文学生活”的内容,将有可能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