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所说的中华文明,是以汉族(前身是华夏族)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并非没有矛盾,也时有兵戎相见。但各民族之间在怀有敌对情绪的同时,又有一种凝聚力把他们联系起来,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没有中断过。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凝聚力,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仰慕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礼乐教化,希望分享汉族的文明成果。就汉族的统治阶层来说,固然有不少人怀有“夷夏之防”的民族偏见,但也有一些明智的统治者和士大夫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主张对蛮夷戎狄采取怀柔和包容的政策。正是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一种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所以双方的矛盾即使激化也不至于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相继起兵反晋并建立割据政权。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然也不免对汉族人民实行歧视和压迫,但并不反对华夏传统文明,甚至还延用了一批汉族士人来治理国家。鲜卑拓跋族后来统一了北方,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更是大力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南朝梁武帝时,陈庆之奉命出使北魏,所见所闻使他十分感慨,回朝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五胡乱华”后的民族关系,与欧洲中世纪蛮族入侵并颠覆罗马帝国的民族关系,可以说情况迥异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唐宋之后,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契丹、吐蕃、回鹘、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在传统中国境内建立过地区政权,元朝和清朝还建立以蒙古族和满族为主导的统一王朝。但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在文化认同指引下的民族融合和同化这一历史过程。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并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先秦文献和金文中提到的“万邦”“多邦”,即指规模大小不等的一些邦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连年的战争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各国人民希望统一,过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社会改革,国富民强,终于在秦始皇登王位后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权力结构。在某些时期,虽然也曾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两千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形势演变而有所变化的。正是由于有着一个能够统御全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才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连续性发展,不至于随着改朝换代而分崩离析或面对外来侵略势力时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封建专制主义有压迫剥削人民之恶,理应受到批判,但它维护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应抹杀的。

意识形态是文明的主要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儒家的宗师孔子虽然生活在邦国时代,但是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邦国。他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主张用“仁”“礼”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的思想在他生前未能受到列国统治者的重视。但在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之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认识到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需要儒法两家学说并用的。自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提升到“国教”“道统”的地位。儒学不仅是读书人追求名利的敲门砖,而且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国民性。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学说在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是相当巨大的,它是中华文明能够经历沧桑而保存本色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

(选自林甘泉《帝国兴亡与文明传承》,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族、华夏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财富的创造者。

B. 虽然有不少汉族统治者怀有民族偏见,但他们也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

C. 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虽然也歧视和压迫汉族,但他们并不反对华夏文明。

D. 元朝和清朝不仅没有改变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过程,反而消解了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高屋建瓴,从三个方面逐层介绍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

B. 第一段从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以秦朝为例,说明封建专制主义对维护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先提出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强化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依靠汉族官僚地主,推行汉化改革,说明他们反对歧视和压迫汉族。

B.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不会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是由于双方都有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

C.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各民族之间有凝聚力存在。

D. 孔子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