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享,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有我师焉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 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C. 三十而立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 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此之谓乎

B. 不逾矩/老翁逾墙走

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

D. 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 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 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