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6分)

先谈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画堂的帘幕也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如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节选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万物静观皆自得”,指的是人空诸一切,心无挂碍,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各自呈现着它们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

B.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遂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C.艺术空灵化除了依靠外界物质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的“空”,精神的淡泊。

D.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人格投射于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神韵。

2.下列有关诗词引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意为静谧中知微动,虚空中纳万千,说明空明的觉心,才能容纳万境。

B.李方叔的“好风如扇雨如帘”,韩持国的“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可见自然风雨造成了间隔化效果,营造了诗境和画意。

C.陶渊明的《饮酒》诗让我们看到艺术境界的空并非真正的空,而是由“心远”接近“真意”,获得充实。

D.司空图《诗品》中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象化地描述了艺术的心灵“空”的特性。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