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4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4分)

(2)《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1分)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高二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